副银屑病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皮肤病,以红斑、丘疹、浸润及蜂屑而无自觉症状为其特征。病情顽固.多不易治疗。可发于任何年龄,但以青年男性为多见。
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4型。
1.点滴型:一般青春期开始发病,男性多于女性。主要分布于躯干四肢。为多数淡红色或红褐色浸润性斑疹或斑丘疹,扁豆大至甲盖大小,覆有细薄鳞屑,经数周或数月自行消退,遗留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斑,但新疹不断出现。无自觉症状,病程缓慢。
2.斑块型:多于中年发病,主要见于男性。可以发于躯干和四肢近侧,两侧对称。皮损为圆形、卵圆形或长条形的斑片或斑块,边界清楚.棕红、淡黄红色或紫色,直径1一5毫米(小斑块型),有的病例皮损较大,直径超过10毫米(大斑块型),形态不规则,边界不太清,伴有萎缩和皮肤异色样改变,可演变为草样肉芽肿。病程慢性,可达数年至数十年。
3.苔藓样型:为红色或棕红色扁平丘疹,覆有细薄鳞屑,皮疹分布广泛,排列成网状或斑马状,伴有萎缩或毛细血管扩张,与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症相似。
4..痘疮样型:,可发生于任何年龄,以青年居多。为躯干及四肢近端 速出现淡红色水肿性丘疹,伴有小水疤、出血性坏死、结痴等。愈合后留有痘疮样镶痕。发病急.病程短,一般数周至半年可自然消退。